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

中外文學 (16-20)

第十六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7)

倪豪士:「南柯太守傳」、「永州八記」唐傳奇及古文運動
顏崑陽:從莊子「魚樂」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
徐盛華:從陶淵明「讀山海經十三首」中析論其神話世界的三重意識
胡萬川:你方唱罷我登場
黃維樑:五四新詩所受的英美影響
林枚儀:王國維「古雅說」析論
張靜二:韓愈的氣盛言宜說
呂正惠:試以盧卡其的寫實主義理論分析司馬遷的史記

第十六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8)

曾永義: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(上)
徐貞姬:「平妖傳」之主題研究
鄭秀瑕:宮廷愛情與倣效慾望 -- 試以喬叟的三個故事為例
廖炳惠:訪孟思淘教授談莎士比亞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林:林文月譯)
亞理斯多芬 (Aristophanes):蛙 (林國源譯)

第十六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8)

鄭芳雄:布列希特與中國詩
鄭永孝:苦難的愛國者
曾永義: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(中)
臺益堅:喜劇中的世界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以撒‧辛格 (Issac Bashevis Singer):贖罪日的電話 (小說:林佩蓉譯)

第十六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88)

余國藩:《西遊記》的敘事結構與第九回的問題 (李奭學譯)
張靜二:現代戲劇與亞瑟‧米勒
劉亮雅:論《幸運的吉姆》裡的文化意識
曾永義: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(中)
胡功澤:以語文溝通的觀點看泰特勒的「翻譯原理」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赫伯特 (Zbigniew Herbert):波蘭詩抄 (詩:程步奎譯)

第十六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8)

胡耀恆:我對「漢姆萊脫」的三點看法
黃美序:珂迪麗亞及竇娥之死 -- 道德意義或劇場藝術
廖炳惠:莎士比亞「手」
黃浩瀚:信不信由你:梁祝化蝶與傳說信念
施逢雨:論李白的雜言歌行
清少納言:枕草子 (散文:林文月譯)
維森特‧亞歷山大 (Vincente Aleixandre):亞歷山大詩二則 (詩:張清柏譯)
托馬斯‧傳斯沖門 (Tomas Transtromer):譯詩五則 (詩:黃瑛子譯)

第十六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8)

楊敏京:莎士比亞的音樂世界
胡萬川: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
鄭毓瑜:由宗炳論山水畫之「暢神」談司空圖詩品的評鑑特色
廖炳惠:詩與畫之辯證:試以王蒙與布雷克為例
張靜二:試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係
王儀君:羅塞提詩畫中的愛恨生死
陳傳興:「稀」望 -- 試論韓愈「畫記」
齊隆壬:現代文學理論與電影符號學 -- 試論電影敘述學中「聚焦」的盲點

第十七卷‧第一期 (June 1988)

曹逢甫:從主題 -- 評論的觀點看唐宋詩的句法與賞析 (上)
奚密:星月爭輝:中國現代詩「詩原質」初探
游志誠:唐傳奇與女性主義文學的傾向 -- 兼以紅線為例的意義探討
清少納言著,林文月譯:枕草子 (散文)
談德義作,謝惠英譯:約翰‧齊福及其小說簡介
約翰‧齊福著 (John Cheever),黃漢華譯:巴貝耳塔裡的柯蘭西
約翰‧齊福著 (John Cheever),陳琇瑩譯:耶誕節是叫窮人難過的假期 (小說)
約翰‧齊福著 (John Cheever),魯燕萍譯:離婚季節 (小說)
約翰‧齊福著 (John Cheever),吳美雯譯:大收音機 (小說)

第十七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8)
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朝聖行 -- 論《神曲》《西遊記》
曹逢甫:從主題 -- 評論的觀點看唐宋詩的句法與賞析 (下)
吳燕娜:《醒世姻緣傳》的版本問題
清少納言著,林文月譯:枕草子 (散文)
布雷希特原著 (Bertolt Brecht),陳玲玲改寫:揮闌記 (劇本)

第十七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8)

鍾玲:都市女性與大地之母:論蓉子的詩歌
李有成:重讀「拉奧孔」
王安琪:明雜劇的舞臺藝術
洪淑苓:「牛郎織女」在俗文學中的特色
莎岡著 (Francoise Sagan),胡品清譯:盛託貝斯海港 (散文)
赫曼‧赫塞著 (Herman Hesse),周漢蓉譯:旅人 (小說)

第十七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8)

余國藩作,范國生譯:「安息罷,安息罷,受擾的靈!」 -- 中國傳統小說裡的鬼
簡政珍:意象和語言
張惠娟:鍾曉陽作品淺論
亞瑟‧米勒著 (Arthur Miller),張靜二譯:《推銷員之死》 (劇本)

第十七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8)

林文月:潘岳的妻子
古添洪:論桓夫的「泛」政治詩
廖朝陽:《法華經》的閱讀論:管窺古典小說的宗教基礎
路易士‧卡羅爾/羅勃特‧劭狄作 (Lewis Carroll/Robert Southey),陳次雲譯介:「威廉老爹」短詩二則 (詩)
賽米亞欽作 (Yevgeny Zamyatin),張惠娟節譯:我們 (小說)

第十七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88)
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《西遊記》的源流、版本、史詩與寓言(上)
倪豪士:『南柯太守傳』的語言、用典、和外延意義
莫渝:魏崙的一首獄中詩 -- 並嘗試比較八種中譯
丁伊:亞陶的殘酷劇場與劇場觀念
劉介民:李達三《中西比較文學理論》
亞陶作 (Antonin Artaud),丁伊譯:《血柱》 (劇本)

第十七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8)

黃維樑:禮讚木棉樹和控訴大煙囪 -- 論余光中八○年代的社會詩
陳炳良:杜甫『永懷古跡五首』細析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《西遊記》的源流、版本、史詩與寓言 (下)
簡政珍:閱讀和寫作
張靜二:記第十二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維吉尼雅‧吳爾芙作 (Vriginia Woolf),簡瑛瑛譯

第十七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89)

葉維廉:洛夫論 (上)
馬樂伯著 (Robert Magliola),蔣淑貞譯:處在邊緣上的後現代主義:衍異論宣言
蔡源煌:論韓少功的中篇小說:《爸爸爸》《女女女》《火宅》
劉昌元:盧卡奇的小說反映論
張惠娟:反烏托邦文學的諧擬特質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尚‧阿努義作 (Jean Anouilh),余三奇譯:小偷嘉年華會 -- 四幕喜劇 (戲劇,上)

第十七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89)

蘇其康著,張錦忠譯:同體異貌:《歐菲奧爵士》與『白猿傳』之比較研究
劉介民:現代中西比較文學的濫觴
葉維廉:洛夫論 (下)
鄭黛瓊:臉譜的由來、意義與功能
張靜二:比較文學在台灣的拓展: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簡介之二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尚‧阿努義作 (Jean Anouilh),余三奇譯:小偷嘉年華會 -- 四幕喜劇 (戲劇,下)

第十七卷‧第十期 [女性主義/女性意識專號] (March 1989)

廖朝陽:專號的意識型態(代序)
高天香:「亞當與夏娃的故事」新解
李元貞: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
簡瑛瑛:性別、金錢、權力:重讀《摩兒‧佛蘭德思》
廖炳惠:女性與颱風 -- 管窺侯孝賢的《戀戀風塵》
黃毓秀:《奧瑞泰亞》諸女神與父權意識的形成
席芭曼著 (Lauren Silberman),廖朝陽譯:發徵女中豪傑:《仙后》第三卷的雙性設辭

第十七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89)

袁鶴翔:從慕尼黑到烏托邦 -- 中西比較文學再回顧再展望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英譯《西遊記》的問題 -- 為亞洲協會國際中英文翻譯研討會而作
鄭永孝:紅字的意符與意旨
蔡宗齊:《詩經》與《古詩十九首》:從比興的演變來看他們的內在聯係
莫渝:賈穆和戴望舒 -- 戴望舒研究之一
李達三著,謝惠英譯:臺、港、大陸比較文學發展史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胡安‧卡洛斯‧奧內蒂作 (Juan Carlos Onetti),張清柏譯:兩個男人的故事 (小說)

第十七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89)

王潤華:從歷代詩論看司空圖《詩品》的風格論
劉昌元:盧卡奇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批評
呂正惠選譯:盧卡奇的批評才質
李奭學:傲慢與偏見 -- 毛姆的中國印象記
寧亞娜作 (Anais Nin),鄭以方選譯:寧亞娜日記選
凱莎琳‧安‧波特著 (Katherine Anne Porter),奚永慧譯:烈士 (小說)
勞倫斯作 (D. H. Lawrence),游珮藝譯:木馬贏家 (小說)

第十八卷‧第一期 [第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輯] (June 1989)

黃盛雄:李義山七律末聯的強化與深化
蘇其康:唐詩中的依蘭裔胡姬
戴麗珠:清代婦女題畫詩
李文彬:戀愛中的女人 -- 論崔鶯鶯
黃逸民:嘉年華會與雌雄同體的交會:以一個中古法國傳奇為例
曾宣毅:語言、閱讀及女性:論《河上磨坊》中瑪琪的悲劇
簡瑛瑛:性別與權力:重讀中西代表作品中的致命女性
許經田:女性的自我實踐
劉紀蕙:女性的複製:男性作品中的慾望、理想與恐懼
任世雍:從「沈淪」到「昇華」;試比較谷崎潤一郎之《春琴抄》
和狄福之《莫兒‧法蘭德絲》
于治中:女性╱正文╱意識型態
海柏:女性與民謠的衍生與記載

第十八卷‧第二期 (July 1989)

高友工作‧劉翔飛譯:律詩的美典 (上)
陳長房:《美者尚未誕生》:艾爾瑪的醜陋視境
吳曉鈴:《金瓶梅詞話》裡的清河即以嘉靖時期的北京為模型初探:《金瓶梅詞話》研究之一
陳葆文:試析『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』的衝突結構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選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高士密作 (Oliver Goldsmith),張靜二譯:屈身求愛 (戲劇,上)

第十八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89)

葉嘉瑩:論王國維詞:從我對王氏境界說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之評賞 (上)
高友工作‧劉翔飛譯:律詩的美典 (下)
鍾玲:試探女性文體與文化傳統之關係:兼論臺灣及美國女詩人作品之特徵
林明珠:元雜劇主唱者腳色初探
多瑞絲‧來興作 (Doris Lessing),高天恩、廖咸浩譯:第十九號房(小說)
高士密作 (Oliver Goldsmith),張靜二譯:屈身求愛 (戲劇,下)

第十八卷‧第四期 (September 1989)

陳長房:《血之花瓣》:恩古基的濁世桃源理想
葉嘉瑩:論王國維詞:從我對王氏境界說的一點新理解談王詞之評賞 (下)
鄺健行:周作人前期的希臘文學介紹工作及其貢獻
盧卡奇著,李奭學譯:表現主意的意義與沒落
華滋華斯等著,彭鏡禧譯:英美短詩一束
諾瓦克夫斯基作 (M. Nowakowsi),劉力嘉譯:兩千零七十二天

第十八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89)

高友工: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
奚密:自我衝突與救贖意識:李黎小說研究
陳炳良:水仙子人物再探:蘇偉貞、鍾玲等人作品析論
林秀玲:中國革命和女性解放:茅盾小說中的兩大主題 -- 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觀點兼論茅盾及其批評家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選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葛羅斯作 (John Gross),鄭其倫譯:大劇作家的清年時代:一幅新肖像 -- 評弗瑞瑟《青年莎士比亞》

第十八卷‧第六期 [日本文學專輯] (November 1989)

林水福:我對幾篇論文的淺見:兼談中日文學的交流與研究
佐藤泰正作,林水福譯:遠騰周作文學之一軌跡
渡邊憲司作,林水福譯註:井原西鶴與宗教:以出家意識為主
仁平道明作,陳明姿譯註:《伊勢物語》與中國文學
任世雍:十返舍一九的《東海道中膝栗毛》:果真僅為娛樂讀者而著?
林水福:《讚岐典侍日記》的表現
約翰‧齊福作,吳嘉苓譯:別了,弟弟 (小說)

第十八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89)

黃維樑:精雕龍與精工甕 -- 劉勰和「新批評家」對結構的看法
吳曉鈴:《金瓶梅詞話》和李開元的家事與交遊 -- 《金瓶梅詞話》研究之二
孫筑瑾作,劉介民譯:中西比較文學研究中的「近視」與「遠視」
馮瑞龍:元代愛情喜劇主題分析
李奭學:初識梁遇春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選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
第十八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90)

陳世驤著,吳潛誠譯:以光明對抗黑暗:《文賦》英譯敘文
張靜二:從結構主義與記號學論律詩的張力 (上)
托鐸洛夫著,陳健宏譯:閱讀作為建構
馮瑞龍:元代愛情悲喜劇主題分析
張寧:尋根一族與原鄉主題的變形 -- 莫言、韓少功、劉恒的小說
波普作,董崇選譯:論批評

第十八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90)

馬樂伯作 (Robert Magliola),馬耀民譯:延異神學:聖詠第一百一十篇,一塊有趣的凸花棉布
簡政珍:由這一代的詩論詩的本體
游喚: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
李宗懂:優笑侏儒所扮演的政治角色
張靜二:從結構主義與記號學論律詩的張力 (上)
陳益源:關於《剪燈新話》的幾個誤會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選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約翰‧厄普戴克作 (John Updike),曾麗玲譯:扼殺

第十八卷‧第十期 [女性與文學專號] (March 1990)

黃毓秀:伊底帕斯神話與父權體制:從索福克里斯到巴索里尼
馬樂伯作 (Robert Magliola),王南章譯:位居中央/邊陲的女人:以賽亞書 66 章 13 節的後現代解讀
簡瑛瑛:叛逆女性的絕叫:從《傀儡家庭》到《莎菲女士的日記》
勞琍‧珊斯作 (Lowery Stokes Sims),劉紀蕙譯:美國黑人女性藝術家表現藝術面面觀
奧德治作 (A. Owen Aldridge),韋宏譯:烏托邦思想與女性主義
余幼珊:女人,你到底是誰?試論瑪格麗特‧艾特渥的《女巫師》
簡瑛瑛:性/女性/新女性
賴慈雲記錄:袁瓊瓊訪談錄

第十八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90)

朱立民:《漢姆雷特》的終極靈感
季羨林:吐火羅A (焉耆文)《彌勒會見記劇本》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
Susan Gubar 作,廖咸浩、林素英譯:『空白的一頁』與女性創造力的種種議題
王安祈:《張骨董借妻》與《天緣債》
曾麗玲:向心的追求:貝克特的小說
貝克特作,曾麗玲選譯:貝克特短篇小說選
丁笙作 (Isak Dinesen),林素英譯:空白的一頁

第十八卷‧第十二期 (May 1990)

羅錦堂:單刀會的寫作技巧
任洪淵:找回女媧的語言: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
周文龍:濃與淡:淺論楊牧與羅青的詩
何春蕤:由讀者反應理論到反理論:費許的新實用主義
吳淑鈿:江西詩派的理論架構:一個形式主義的考察
李坪溪:當代美國女詩人三家選
珍‧萊絲作 (Jean Rhys),劉瑞琪譯:昆蟲世界 (小說)
傑克‧倫敦作 (Jack London),解志強譯:生火 (小說)

第十九卷‧第一期 (June 1990)

葉嘉瑩:由詞之特質論另詞之潛能與陳子龍詞之成就
曾永義:從『項王祠記』的劉向論說起
陳鵬翔: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理論和步驟
李奭學:希臘寓言與明末天主教東傳初探:紀念劉守宜教授
浩司曼作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懷特作 (E. B. White),王立德譯:伊‧碧‧懷特小品二則 (散文)
Peter Meinke 作,鄭永孝譯:扭曲河 (小說)

第十九卷‧第二期 [第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輯] (July 1990)

陳長房:巴赫汀的詮釋策略與少數族裔作家:摩理遜與湯婷婷的比較
李有成:口述:哈林文藝復興的敘事策略
何春蕤:口述與書寫:一個理論的再思
廖咸浩:方言的文學角色
王安琪:以巴赫汀的曼尼比亞理論看《格列佛記》與《鏡花緣》
陳界華:「口述(傳統)」:一個學科議案
易鵬:從寓言傳統看口述與書寫傳統
馬耀民:眾聲喧嘩理論再探

第十九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90)

姚斯著 (Hans Robert Jaub),陳建宏譯:何謂審美經驗
沈冬:唐代驃國樂初探
曾麗玲:《西遊記》 -- 一個奇幻文類的個案研究
林克歡:高行建的多聲部與復調戲劇
浩司曼作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懷特作 (E. B. White),王立德譯:伊‧碧‧懷特小品二則 (散文)

第十九卷‧第四期 [第二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專輯] (September 1990)

鐘玲:論史耐德翻譯的寒山詩
傅爾聲作,曾麗玲譯:格裡‧史耐德的龜島尋根 -- 對化石之愛的尋求
史耐德作,邱文媛譯:神奇的生還者
吳虔誠譯,陳次雲譯:史耐德選詩
康士林:葉維廉訪問錄
葉維廉:詩的聲音 (詩)
廖棟樑,彭錦華整理:葉維廉教授作品目錄及文獻
何納作,洪藤月譯:何納談詩與信仰
張迪禎,洪藤月譯:何納選詩
洪藤月,陳青嬬整理:何納書目文獻
法弗爾作,何金蘭譯《心鳥》 -- 孟宓諾或光明之書
克羅德‧但德雷作,張迪禎譯:尚‧孟宓諾的《人間季節》
尹玲譯:雷作孟宓諾選詩

第十九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90)

劉紀蕙:高達《芳名卡門》中音樂與敘述的辯證關係
何冠驥:《桃源夢》與《遠方有個女兒國》當代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二個路向
陳建華:黃遵憲《櫻花歌》詩旨與德川幕政
馬森: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 -- 論二十年代的現代劇作
徐望雲:與時間決戰 -- 台灣新詩看四十年奮鬥述路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艾雷拉著 (Carlos Salazar Herrera),侯素智譯:<乾旱>與 (等候)(短篇小說)
威廉斯著 (Tennessee Williams),張靜二譯:《慾望街車》 (上) (劇本)

第十九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90)

彭鏡禧:變與常:論原作與譯作的關係
鄭秀瑕:《教堂尖塔》之後設結構
李惠綿:論關漢卿雜劇中的改扮人物
張國慶:克雷恩的暴力隱喻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紅樓夢裡的自我與家庭 -- 林黛玉悲劇形象新論
浩司曼著 (A. E. Housman),陳次雲譯:什羅浦郡一少年 (詩)
史耐德作 (Gary Snyder),陳次雲譯:斧柄‧換尿布 (詩二首)
威廉斯著 (Tennessee Williams),張靜二譯:《慾望街車》 (下) (劇本)

第十九卷‧第七期 (December 1990)

賀永光修女:女人的「美麗」世界 -- 康拉德在馬來小說中以女子角色反應殖民問題
高友工,梅祖麟作,周昭明譯:王士禎七絕結句:清詩之通變
曾麗玲:《電梯向左轉》 -- 觀眾荒謬處境的寓言
湯哲聲:從「入我門來」到「真心地模仿」 -- 中國文學翻譯觀的變革
鄭土有:仙話:神仙信仰的文學
遠藤周作著,林水福譯:札之 (小說)
哈維克著 (Vaclav Havel),吳新發譯:誘惑 (劇本)

第十九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91)

葉嘉瑩:論納蘭性德詞 -- 從我對納蘭詞之體認的三個不同階段談起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情僧浮沈錄 -- 論《石頭記》的佛教色彩
胡功澤:文章分類與翻譯
王儀君:流浪者之歌:約翰‧米靈頓‧辛的流浪文學
懷特著 (E. B. White),王立德譯:重遊舊湖 (散文)
哈維克著 (Vaclav Havel),吳新發譯:誘惑 (下) (劇本)

第十九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91)

黃維樑:文化的吃 -- 錢鍾書《圍城》中的一頓飯
鄭恆雄:論王禎和《美人圖》的意象和文學效果
林水福:論《讚岐典侍日記》之主題
Huan Saussy:從<比較文學中國學派>談起
吳燕娜:《浮生六記》與《幹校六記》敘述風格之比較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 (詩)
川端康成著,林水福譯:弓浦市
哈維克著 (Vaclav Havel),吳新發譯:悲情聲聲慢 (劇本)

第十九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91)

孫康宜著,李奭學譯:詞源新譚
賴芳伶:晚清迷信與反迷信小說
浦中成:阿里山鄒族口傳文學概論
范柏群:通俗文壇上一顆早殘的星 -- 畢倚虹評論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十九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91)

張靜二:中西比較文學中的文類學研究 -- 兼論文類移植的問題
受訪者:Murray Krieger,訪問者:Richard Berg,中文編譯:單德興:柯理格訪談錄
孫康宜著,李奭學譯:李煜與小令的全盛期
楊莉莉:當代歐陸戲劇導演工作理念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十九卷‧第十二期 [方言文學專號] (May 1991)

陳清僑:普及文化的普及技術 -- 並論甘國亮《人間蒸發》
馬文彬作 (Ackbar Abbas),馬耀民譯:藝術家與文化政治:魯迅談香港文化
張錦忠:馬華文學:離心與隱匿的書寫人
孫康宜作,李奭學譯:朝向詞藝傳統的建立 -- 論溫庭筠與韋莊的詞
陳鵬翔:誰沒有資格建立「比較文學中國學派」?
Wolfgang Iser 著,單德興譯: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二十卷‧第二期 [國際比較文學學會論文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專刊] (July 1991)

Elrud Ibsch 著,楊明蒼譯:批判西方理論的可靠盟友與不可靠盟友
Siegfreid J. Schmidt 著,易鵬譯:7系統理論 -- 跨越界限之憑藉
Willie Van Peer著,古佳艷譯:文學理論的世界成分
Elinor S. Schaffer 著,張錦忠譯:東方學的浪漫觀 -- 論魏廉‧貝福之衍化中國故事與擬中國故事
廖炳惠著,翁振盛譯:閱讀他者之閱讀
Robert Magliola 著,蔣淑貞譯:「挪用」和/或「模仿」:某些難題的關鍵 -- 希臘文、拉丁文、英文、法文、梵文
王建元:中國文評詮釋模式中的比喻特性
Douwe Fokkema 著,馬耀民譯:文化知識、文化本體、文化相對主義
周英雄著,張錦忠譯:中國文學主體易位三例
Toshio Ohtaki 著,易鵬譯:比較文學之基本探討
Maria Alzira Seixo 著,姜台芬譯:有關理論轉移的一些問題
楊松年:研究中國文學批評作品所會面對的問題 -- 以毛詩‧關睢序為例的說明
Richard Trappl 著,蕭瑞莆譯:「論述聚凝理論」文化間接受理論芻議,以六朝小說為例
陳傳興:銘幽 -- 試論韓愈死亡書
張靜二:記新加坡「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」國際會議

第二十卷‧第三期 [紀念侯健教授逝世周年] (August 1991)

宋美華:侯健老師與《中外文學》
姚一葦:懷侯公
葉慶炳:我的第一位外文系朋友
廖炳惠:閱讀倫理:追億侯老師
王安琪:談訪錄
齊邦媛:侯健中譯柏拉圖《理想國》的意義
彭鏡禧:翻譯與個人才情
李有成:白碧德與中國
單德興: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
廖朝陽:迷幻與神通:關於道教思想與後現代理論的一些問題
莎士比亞 (William Shakespeare) 著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二十卷‧第四期 [跨越邊界:米樂專號] (September 1991)

米樂 (J. Hillis Miller) 著,單德興譯:跨越邊界
韋思特 (Grant Webster) 著,楊明蒼譯:關於米樂
米樂 (J. Hillis Miller) 著,王宏圖譯:重複的二種形式
畢斯 (Donald Pease) 著,張錦忠‧余慧珠合譯:米樂:另一種維多利亞人
陳英輝:米樂論哈代
李有成:閱讀倫理的政治
單德興:米樂訪談錄
莎士比亞 (William Shakespeare) 著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(詩)

第二十卷‧第五期 (October 1991)

單德興:柏柯維奇 -- 談新編美國史
余國藩著,李奭學譯:虛構的石頭與石頭的虛構 -- 論《紅樓夢》的語言與對應性及宗教象徵系統
孫康宜:北美二十年來詞學研究 -- 兼記緬因州國際詞學會議
張靜二:姚鼐的詩文理論 -- 以「氣」為中心的創作觀
張鈞莉: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的性格與風格
王美秀:高允及其文學初論
莎士比亞 (William Shakespeare) 著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胡力歐‧哥達莎著,陳純真譯:正午之島

第二十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91)

簡政珍:放逐詩學 -- 台灣放逐文學初探
何冠驥:浪漫的反烏托邦式的「成長小說」 -- 論張賢亮《綠化樹》與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
石計生:形式與整體 -- 盧卡契美學原理之研究
孫康宜著,李奭學譯:蘇軾與詞體地位的提升
王璦玲:孫著《晚明詩人陳子龍》評介
莎士比亞 (William Shakespeare) 著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二十卷‧第七期 [第六屆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議論文專刊] (December 1991)

孫康宜:再讀八大山人詩 -- 文字性與視覺性、及詮釋的限定
陳炳良:養龍人與大青馬 -- 一個心裡與文化的比較分析
陳鵬翔:從理論與實踐看中西比較文學的發展
李正治:興義轉向的關鍵 -- 鍾嶸對「興」的新解
游志誠:中國古典文論中文類批評的方法
王文進:南朝邊塞詩的類型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
第二十卷‧第八期 (January 1992)

葉嘉瑩:論詞學中之困惑與《花間》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 (上)
馬樂伯原著 (Robert Maglinola),蔡佳瑾,施以明譯:轉化理論與後殖民言說:論容格之為拉岡、拉岡之為戴希達的後裔
簡政珍:余光中:放逐的現象世界
張淑香: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 -- 從理論的「演出」解讀<蘭亭集序>
姜台芬:《天路歷程》的寓喻探索
莎士比亞著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莎士比亞商籟體
Jacques Derrida 原著,陳傳興譯:延異 (La Differance)

第二十卷‧第九期 (February 1992)

葉嘉瑩:論詞學中之困惑與《花間》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 (下)
羅錦堂:清代散曲的發展
逄塵瑩:從新小說談畢道的《幻滅》
蕭坤風:內我與昇華:以拉康的理論分析貝律曼的《致敬》與《夢歌》
陳萬成:讀王維<過香積寺>
受訪者:伊哲 (Wolfgang Iser),主訪者:單德興:伊哲訪談錄

第二十卷‧第十期 (March 1992)

胡萬川:《賣油郎獨佔花魁》的喜劇藝術
施樂笛原著 (Claudia Kovach Smorada),陳志清譯:飄浮的特爾斯坦:其傳奇眾版中的扭曲、不定義與延異
希密:中國現代詩十四行初探
樊德樂原著 (Helen Vendler),楊明蒼譯 :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面面觀
羅瑞芝:《悲情城市》的聲音美學
王儀君:巴赫汀、柴普曼、《寡婦之淚》

第二十卷‧第十一期 (April 1992)

鍾玲:隱藏汗腺形 -- 論兩首美國詩裡的中國詩歌互涉本文
張靜二:方苞的氣與文
陳瑞山:滄浪詩話的歷史典範
傅述先:母性的神秘聲音:譚恩美講的故事

第二十卷‧第十二期 [新歷史主義專號] (May 1992)

王德威:小說、清黨、大革命:矛盾、姜貴、安得烈‧馬婁與一九二七政治風暴
廖炳惠:新歷史主義與後殖民論述
廖朝陽:新歷史派,還是偉大派?
張錦忠:南洋論述/本土知識
孟淘思原著 (Louis A. Montrose),陳界華譯:文本與歷史
索思克原著 (Carl E. Schorske),馬耀民譯:文化研究與歷史
海克金原著 (Ian Hacking),易鵬譯:為哲學家而寫的兩種「新歷史主義」
雷漢原著 (Richard Lehan),宋德明譯:新歷史主義的理論侷限
雷漢原著 (Richard Lehan),陳界華譯:典範的混淆:語言之為一種歷史論述的模式
波特原著 (Carolyn Porter),蔡秀枝譯:歷史與文學:「新歷史主義之後」
葛拉夫原著 (Gerald Graff)原著,賴守正譯:收編